“十三五”以来,西安财经大学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五育”并举,深化“三全育人”改革,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以教育教学质量为中心,以师资队伍建设为保障,全面促进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创一流、上水平。2017年学校通过本科教学审核评估,2018年学校成功更名为大学,2019年成为一本招生院校,2020年开创研究生教育改革新局面,2021年在全国31个省份实行一本招生,实现了人才培养质量和整体办学实力的显著提升。
强化顶层设计 完善制度体系
该校推进“以本为本,四个回归”,把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作为学校重大战略和改革任务,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升教学质量,加强教育教学制度建设和顶层设计,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稳步前进。
持续巩固教学中心地位。坚持把加强教学工作和提高教学质量作为中心任务,全面实施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定期召开全校性教学工作会议,从战略高度和全局视角做出全面安排和部署;完善“校领导分工联系制度”“领导干部听课制度”等,制定修订《《中共西安财经大学委员会西安财经大学全面推进一流本科教育建设的实施意见》等30余项配套制度。
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健全教学质量保障、监控、评估、评价长效机制,推动全员参与和全过程管理,制订完善教师教学工作全要素评价方案;扎实开展学生评教、专家评教等常态化教学检查,落实教学督导、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验收评比等制度;坚持防疫和教学“两手抓”“两不误”,保证疫情期间“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不断探索线上教学新模式。
提高教学管理服务水平。牢固树立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意识,加大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实验教学数据中心建设,推动秦商历史文化馆建设,全校上下形成领导重视教学、制度保证教学、科研促进教学、经费保障教学、管理服务教学的全员、全方位支持教育教学工作的良性机制。
坚持内涵发展 推进专业建设
该校不断突出专业特色,持续改进专业布局结构,加强内涵建设,推进专业建设,以“一流专业”建设发挥示范领跑作用,提升专业建设整体成效,带动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的全面提高。
不断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不断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建立专业预警机制,通过调整、改造、优化、停办等,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对接紧密的专业体系。现有本科专业47个,国家级特色专业3个,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名牌专业3个、省级以上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8个。
着力加强一流专业建设。拥有4个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19个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通过科学设定人才培养目标和毕业要求、优化课程体系和设置、丰富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师资队伍和教学条件建设等,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目标达成度、社会适应度、条件保障度、质量保障有效度以及结果满意度。
全面推进专业认证工作。结合专业认证要求和国家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深入推进专业认证工作进程;组织开展新文科相关专业认证调查研究,推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和工程造价专业认证取得新进展和新突破;制定《西安财经大学专业认证工作实施方案》,按照OBE教学理念更新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抓住关键环节 加快课程建设
该校对标课程建设“双万计划”,不断推进课程体系改革和优化,健全和完善课程检查与评估制度,积极推进课程建设,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打造一批精品课程和重点课程,全面提升课程建设质量与水平。
积极开展应用型课程体系建设。对接职业岗位技能和学生全面发展需求,积极构建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的“平台+模块”应用型课程体系;引进在线课程,开展翻转课堂教学方法改革;推进智慧教室等教学信息化建设,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金课”。获批国家级“一流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20门,建设省级精品资源课36门(含慕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3门。
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现代信息技术。积极推进“智慧校园”建设,创建互动式、智能化、开放型、多样化的智慧教学环境;推动多元化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应用与共享,实现多元教学评价、全面学习诊断及精准学习服务;汇聚学校、社会优质资源,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坚持因材施教,为学生成长成才提供更好的教育环境和发展空间。
加强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建设。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推进“马工程”重点教材使用;开展思政课和专业课教师大练兵活动,荣获全省思政课大练兵“教学标兵”“教学能手”称号5人,入选教育部2021年课程思政项目2个,其中“精品项目”1个,入选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省级优秀教材5部。
深化教学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
该校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依据学校定位和发展目标,不断加大专业建设力度、更新实践教学内容、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提升大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积极实施创新创业教育。构建具有全程性、开放性的国家、省、校、院实践教学平台和素质实践、专业实践、双创实训、综合实践教学模块的“四层次四模块”基本框架。建有省级及以上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4个、实践教育平台3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7个、创新创业教育改革试点学院2个、创新创业教育研究与培训基地1个。
大力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结合学科特色与教育教学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培育一批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成果,为获高级别教学成果奖奠定坚实基础。“十三五”以来,获批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20项,其中重点攻关项目2项;新增省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9项,其中特等奖1项;获批“新工科、新文科、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国家级2项,省级4项。
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搭建“三个层次”“五个平台”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将诚信教育纳入课程体系,完善“社会调查+思政教育”模式品牌项目,实施“学科专业扎根行动计划”;以学分制改革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全面发展;以教育信息化建设为载体,提高教育教学现代化水平。近五年学校获得省级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3个,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3项,改造多媒体教室100余间,建立36个校内外实习基地。
重视教师发展 提升育人能力
该校围绕“双一流”建设目标,深入实施“人才强校”工程,以教师全要素评价体系为依据,以高层次人才和博士引进为重点,以培养提升现有师资素质为主体,提高教师能力和水平,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强化师德师风建设。成立西安财经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建立和完善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机制,全面加强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队伍的第一标准,在职务(职称)评审、评优奖励中实行师德师风一票否决制。现有全国模范教师1人,省级教学团队9个,省级教学名师14人,省级优秀教师、师德楷模、师德先进个人9人。
提升教师教学水平。积极推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与创新,设计多渠道、多形式的教学能力提升工作体系;设立“教学名师奖励与培养计划”,加大教学项目资助和成果奖励力度,提升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健全教学名师“培养-选拔-示范”机制,广泛开展课堂教学观摩、讲课比赛、教案评比、课堂教学创新大赛等活动,在陕西省青年教师讲课、微课教学比赛中获奖17人次。
重视师资队伍建设。成立高层次人才工作办公室,做好引进人才服务保障工作;持续推进“雁塔学者”计划,修订“青年英才发展支持计划”,启动“中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计划”;选派青年骨干教师赴高水平大学开展综合能力提升培训;加快推进高水平博士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学院选人用人管人有效机制,充实师资队伍数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现有专任教师1078人,具有博士学位教师人数303人,具有高级职务的人数431人,各类国家级、省级专家45人次,师资队伍梯队形成,高层次人才引领作用显现。
强化实践教学 优化平台建设
该校强化实践教学,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夯实基础课程和主干课程,扩大选修课程,努力提高学生创新能力,积极构建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
完善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围绕培养应用创新人才目标定位,结合新文科院校特点,推动构建政府、社会、学校协同联动的“实践育人共同体”;以夏季短学期制、实习实训月为契机,开展社会调查、专业实习、创新创业教育,开设前沿性、探索性的研讨课程,促进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协调发展;完善“四年不断线”的本科实践教学培养模式,并通过强化过程管理,不断完善实施流程,提高实施效果。
开展实验实训平台建设。形成综合实验实训中心和各学院实验中心互相支撑、统分结合的格局,在实验实训环节做到足量分配实验实训学分(学时),合理设置演示性、验证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建有实验室82个(152个实验分室),建有校外基地260余处,其中示范性基地20处,拓展合作育人、产学研合作,为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落实提供支撑条件。
引导学生参加学科竞赛。每年举办各类学科竞赛、科技活动月和学术征文、创新创业作品竞赛等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作品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全国数学建模竞赛、美能杯等各类学科竞赛。近五年,学生获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118项,在各类竞赛中累计获国际级奖40项、国家级奖200余项、省级奖1000余项。
近年来,西安财经大学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切实提高本科教学质量,着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富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为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及人才培养源源不断地贡献着力量。学校的办学实力日益增强,办学水平稳步提升,各专业在全国招生录取平均志愿率达85%,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年均90%以上,学生生源质量不断提高,知名度和影响力持续提升。(罗楠)
来源于网络 图片及文章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删除:http://yjskyjob.com/
更多研招信息请点击:中华研招网 研究生招生 研究生考试 研究生报考 研究生招生考试 MBA招生 研招在线 中国研究生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