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考研报名人数的减少,一个不容忽视的因素是读研的“性价比”问题。根据《2024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2023届选择继续深造的本科毕业生中,有48%和45%的人分别因为看好就业前景和职业发展需求而选择读研。然而,对比不同学历毕业生的就业情况,2024届硕博毕业生与本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的差异并不明显,甚至出现了“学历倒挂”现象——即学历越高,就业率反而越低。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部分学生对考研的热情。
近年来,读研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不断上升。随着我国研究生教育招生规模的扩大,特别是专业学位(专硕)研究生招生比例的持续增长,教育部已明确提出,到2025年,专硕招生规模将占硕士研究生招生总规模的三分之二左右,预示着专硕将成为考研报考的主流方向。然而,专硕招生规模的扩大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部分院校专硕学费上涨,以及高校不再为专硕学生提供宿舍,导致学生需在校外租房,增加了经济负担。此外,一些高校将专硕培养年限从两年延长至三年,这不仅增加了经济成本,也延长了时间成本。
与此同时,企业在选拔毕业生时的评价维度越来越多元。毕业生的相关实习经历和社会实践成为首要考量因素,其次是专业与岗位的直接相关性,第三是毕业生的潜力和可塑性。至于名校出身和高学历,这些因素在企业考察中并排在前列。
更多样选择
毕业生都去哪儿了?
在“考研热”降温的同时,考公考编持续升温。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数据,2025年国考共计划招录3.97万人,招录人数与2024年的3.96万人基本持平,但报考人数相较于2024年的303.3万人,增加了38.3万人。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国考中应届生招录比例明显上升。由2019年的39.17%上升到2022年的67.3%,2023年、2024年和2025年皆在七成左右。比起研究生不太确定的未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能一次解决就业问题的公考。
事实上,随着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以及新就业形态的快速发展,高校毕业生的选择更加多元,通过慢就业、自由职业方式实现自我价值的学生不断增多。智联招聘今年面向2024届毕业生的问卷调研显示,应届生慢就业、自由职业的比重分别从去年的18.9%、13.2%增长到今年的19.1%、13.7%。单位就业依然是主要去向,占比55.5%,但较去年下降2%。
考研人数下降是经济结构、社会环境、教育政策和市场需求等多方共同作用的结果。未来,更多人将“按需读研”,即先工作几年,等个人发展目标清晰后再深造。这也将推动高校加快推进研究生教育改革,以适应不同年龄段人群的深造需求,满足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尽管考研热潮难言完全降温,但客观上体现了考研大军正逐步回归理性,被动或盲目考研的人数开始减少,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社会结构进入新发展阶段。